您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江苏近50所高校积极转型“应用型”
    江苏近50所高校积极转型“应用型”
  • 所属分类: 行业动态
  • 新闻类别: 初升高
  • 发布时间: 2019-03-06
  • 分享

    目前为止,江苏确定转型为“应用型”的本科院校已经接近50所,不过,虽然目标定了,但部分学校离“应用型”还有不小距离。
      
      我省近50所高校积极转型“应用型”,但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遭遇“痛点”——本科高校转型,机遇挑战并存
      
      到2022年,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。日前公布的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中,“本科高校转型”再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。记者了解到,到目前为止,江苏确定转型为“应用型”的本科院校已经接近50所,不过,虽然目标定了,但部分学校离“应用型”还有不小距离。
      
      已有近50所高校明确定位“应用型”
      
     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表示,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,要督促其中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、职业教育类型转变。
      
      为什么要转型,和这些院校的定位模糊有关。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史国君说,“985”“211”高校的定位、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还算比较清晰,一个是培养研究型人才,一个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。而处于这两者中间的地方本科院校,定位最不清楚。
      
      “转型是学校获得差异化发展的唯一出路。”南京一所独立院校院长介绍,从“985”“211”到“双一流”高校建设,能够得到政策支持的高校终究是少数。资金不足、生源吸引力不高,学校领导头疼、教师抱怨,这一系列问题让一些本科院校发展陷入尴尬。
      
      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徐庆介绍,到目前为止,我省已经有接近50所高校将自己定位为“应用技术型”,一类是所有的独立学院,一类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高校,还有一类是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面向地方的本科高校。
      
      部分高校缺师资缺实践基地,转型尚未启动
      
      据介绍,“应用型高校”的显著特征是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经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,具有必需的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,还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高水平的实践能力。
      
      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处长陈维维说,在定位为“教师教育特色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”后,该校在专业建设、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改革。“我们要求师范生既要有哲学、史学、心理学等人文素养,会运用AI、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教学,还要有国际视野,鼓励学生本科阶段就出国交流。”她说,他们还建了“人工智能 教育”“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”两个省级工程中心,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智能化教学变革的需求。
      
      定位为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”的金陵科技学院举例,该校将专业学习与区域产业对接,形成了“学科 行业”“专业 产业”的创业型专业学习方向,同时,拓宽专业口径,推进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机制,专门成立了5个“创客虚拟班”。学校创新创业课程“全程化”,“大一培养创业意识,大二塑造创业精神,大三训练创业能力,大四积累创业经历”,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。
      
      不过,也有学校坦陈,虽然贴上了“应用型高校”的标签,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。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,需要学校在实验室、实训基地大量投入,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从办学成本考虑,目前在这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动作。”一位独立学院的负责人说,而且,学校的很多师资来源于以前母体学校,理论有余、实践能力不足。
      
      转型遇到“痛点”,企业产业合作难深入
      
    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一些已经积极转型的高校在发展中遭遇到“痛点”。
      
      “比如‘两张皮’,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不对应;‘一头热’,学校热、产业冷,应用型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性体制设计、协同共进的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;‘深入难’,应用型大学与政府、产业的合作停留在浅层次、松散型、低水平状态,深度融合的模式尚未形成。”史国君举例。
      
      徐庆认为,“应用型高校”的建设还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。比如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比较单一,主要看发表了多少论文、有多少优势学科等,想要通过“应用型高校”建设的成果升格“大学”或者申请硕士点,没有体系支持。
      
      史国君建议,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发放“实习券”等措施,将应用型大学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纳入公共服务体系,激发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,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。
      
      “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育,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以工程技术创新、成果应用转化为核心,推动企业在应用型大学内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,构建‘人才互聘、平台共建、项目共研、成果共享’的协同创新机制。探索建立应用型大学与企业间的人员互通机制,打破编制、待遇壁垒,使应用型大学能够从企业、科研院所引进高水平人才。”他建议。
      
      部分高校还建议,国家相关部门在尽快出台应用型大学评价体系的同时,还可尝试在办学实力强、社会声誉好的应用型大学增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点,或者允许此类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。